ESG已然成为当下企业竞争的新领域。
每年深度参与至少一次公益活动,是安踏集团对高管的要求。这也成为安踏在ESG践行上的全员参与基本姿态。在长江畔、北京植树林,在四川大熊猫保护基地、贵州山区,安踏门店、工厂、运营、品牌等多岗位的员工,乃至安踏合作伙伴、消费者,都曾参与到环境保护、体教融合等安踏公益体系。
安踏集团副总裁李玲表示,“安踏集团作为产业链中非常核心的一个主体,影响着数百家上下游合作伙伴,也影响了全球2亿消费者。ESG作为公司重要的战略,目前已经落实到安踏集团每一个品牌、每一个发展体系中的工作流程里。推进可持续发展已经是我们作为体育品牌义不容辞、坚定往前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
不只是安踏,李宁早在2006年就发布了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于2014年发布第一份ESG报告。今年,李宁ESG报告指出,至2040年底李宁中心园区实现碳中和;特步已经连续第7年发布ESG报告,特步在聚乳酸产品等环境友好型产品上有所突破,今年,该企业首次提出,力争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361°今年发布的ESG报告也明确提出,将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业务战略,今年将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总排放量……
国产品牌对于ESG的关注度也推动了市场的热度。各类评选机构早就嗅到了市场机会。
从道琼斯到《财富》,从胡润到标准普尔……各大著名调研机构、基金也早已瞄准ESG评审、榜单的评选活动,并推出相关指引。
对此,某老牌基金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榜单的推出也是“顺应需求”,对于已经评选了十多届的权威榜单来说,没有相应的ESG评选,奖项就落后而陈旧,而有ESG的奖项,则让这些“老牌”的榜单评选也找到了某种新鲜感。
另一组数据也侧面显示了ESG的热度。据统计,截至2023年半年报,将近有三分之一的A股上市企业披露了ESG报告,围绕ESG领域投资的公募基金规模也超过了5000亿元人民币。
国家商务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首席科学家施涵表示,ESG是当下国内优秀企业进一步发展避不开的话题,也是应该积极拥抱的新概念,ESG热对于行业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低碳可持续消费已成为行业趋势,头部的品牌厂商也希望在低碳环保新赛道尽早确立竞争优势地位。在这一趋势带动下,国内企业纷纷开始实施绿色低碳转型。
施涵表示:“国家近年来提出的‘双碳’政策,‘碳中和’目标等,都成为不少企业的发展指引。”
事实也是如此,记者注意到,在不少企业发布的ESG报告中,都提到了“双碳”“碳中和”等字眼,而企业也围绕相应的时间节点,提出自身在碳排放等方面的目标进度表。
尽管ESG不只是包含“环境”(environment)的部分,但概念的普及中,绿色低碳显然更为消费者所接受。
品牌企业显然注意到这一点。近年来,安踏集团旗下品牌就积极推动ESG在产品端的标签化。安踏主品牌就推出了“霸道”环保鞋、环保基防水材料的户外冲锋衣、采用咖啡纱的跑步衣、采用宝特瓶回收加工的亚运会冠军领奖鞋等,将绿色环保的概念与品牌专业运动属性绑定,不仅受到消费者的认同,提升了品牌美誉度,也提高了产品的溢价。
在生产、流通等环节上减少污染则是越来越常见的做法,例如耐克已经能实现制鞋时不用一滴胶水、安踏加大环保胶水的使用比例,361°的物理发泡技术用工业回收二氧化碳代替氮气,lululemon、Allbirds等品牌推行二手商品、羊毛等非化纤产品,FILA在包装纸上进一步缩减用量……
寻求石油衍生品的替代材料的做法也越来越常见。特步的聚乳酸产品就是这么“出圈”的。聚乳酸是一种天然环保的生物材料,从玉米、稻草和其他含淀粉的农作物中提取,特定土埋环境下,一年内可自然降解。
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的合作项目“RIEco-Tencent数字生态文明实验基地”的一项研究,通过对10038份网络问卷调查、350多万份公开热帖和评论样本大数据的分析显示,民众对企业环境责任也提出高要求,当了解自己消费的产品的环境后果后,近90%的消费者表示,愿意为保护环境而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
毕马威中国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沈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对于一个品牌,消费者会从更多的角度去评判这个品牌,包括他们对员工的待遇、数据隐私的保护、环境足迹和资源循环等。80%的消费者更愿意购买符合他们价值观的品牌。这些既是企业的机会所在,同时也是推动企业将ESG建设融入品牌发展的巨大动力。
“这也是国内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现状。”施涵认为,ESG概念的施行,要深入企业内部管理,又要影响到企业外部、社会中去,让有领导地位、领先的企业向领导型企业转变。“相比于国外的大企业、大集团,他们在ESG上的成功经验值得国内的优秀企业去学习。当然,我们也有特殊的发展环境,也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挑战,这些都对我们ESG的践行提出了更高的、更适合自己的要求。”
全面推动ESG治理在企业中的作用,作为体育用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安踏集团显然已经走在这条路上。
事实上,现阶段,企业的ESG表现已成为影响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
根据MSCI的调查,约87%的公司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会将被投企业的ESG表现纳入考虑之中。将ESG建设融入品牌发展,有助于提高企业应对外部风险和商业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赋能长期价值创造,塑造差异化优势,帮助企业赢得市场和先机。
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ESG投入并不少,对于现阶段的不少企业而言,没有必要,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看不到明面上的“受益”,ESG投入更会演变成为“沉默成本”。
施涵认为,在ESG领域上用“投资回报比”来看显然不那么恰当,而要有别于以往,这是更高维度的竞争。
对此,沈莹认为,ESG建设不是一项成本投入,而是长期价值创造的关键抓手。企业在投入ESG建设初期,新增的ESG建设开支可能会导致企业短期成本增加,利润减少。但随着时间推移,ESG建设将给企业带来显著正向效应。历史数据表明,积极投入ESG建设的企业,其长期利润及股价表现均优于不重视ESG建设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