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上半年校服行业观察:转型升级稳中有进 政策效应陆续显现

资讯快报3个月前发布 kazi
94 0 0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经济数据,国内服装消费平稳释放,纺织服装出口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相比之下,国内校服市场需求稳定。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之下,国内校服行业陷入“内卷”之中。与此同时,上半年各地释放政策信号,8月我国首部公平竞争审查法规《公平竞争审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正式施行,无疑将为校服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危机并存之际,中国校服产业研究中心对校服行业进行了细致观察和深入研究:上半年我国校服行业转型升级稳中有进,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严查劣质校服、仿冒校服、违规收费等行业问题;但仍有不少地区存在地方保护、关系营销、最低价中标等顽疾,严重阻碍校服行业健康发展,妨碍学生和家长选择优质校服。

服装消费平稳释放 发展仍存诸多考验

(1)居民衣着消费支出稳定增长,校服品质需求不断提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969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7098亿,同比增长1.3%。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经济研究院测算,二季度我国纺织行业综合景气指数为63.3%,连续6个季度位于50%以上的扩张区间,较上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分别提高6.3和9.8个百分点。在品牌企业数实融合加快推进、“运动潮流”“国潮”等消费热点及假日经济及国家促消费政策共同发力支撑下,我国纺织品服装内销实现平稳增长。1~5月,直播带货、即时零售等电商新业态新模式带动线上纺织服装消费平稳释放,同期全国网上穿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9%。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601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6.8%,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6.7%。人均衣着消费支出826元,增长8.1%,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1%。长期来看2013—2023年我国居民衣着消费支出金额呈现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2023年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479元,近10年平均增速为4.4%。这意味着居民对于高品质衣着的需求呈现不断提升的趋势。校服作为学生日常穿着的服装,家长对于校服产品的品质需求以及支出金额也随之逐步增长。

(2)经济形势压力加大 服装企业回流,国内校服成目标市场

7月8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五届第五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北京召开,发布上半年纺织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展望全年,纺织行业面临的发展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加快巩固稳中向好基础,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诸多考验。

海关总署7月12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6月全球经济复苏不均衡,主要市场贸易壁垒增多,采购商订单数量不及预期,纺织服装出口同比增速放缓。同日,中国服装协会发文称,上半年,我国纺织服装累计出口1431.8亿美元,同比增长1.5%,其中,纺织品出口增长3.3%,服装出口与去年持平。目前,外部形势复杂严峻,海外需求没有完全复苏,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不可否认,服装市场整体仍处于弱复苏状态,大众对服饰等可选类消费趋于保守、回归理性。受到国际紧张局势的影响,市场运价持续处于高位,我国纺服出口、棉花进口成本有所上升。诸多外贸服装企业谋求向内发展,据企查查、天眼查数据,上半年新增校服企业60余家;众多大型服装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国内校服市场,试图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校服市场需求量呈短期稳定 美育受到广泛关注

(1)入学提升对冲人口结构变化

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新生儿出生人数连续7年下降,2023年新生儿仅约902万人。新生儿数量的下降将影响未来学生群体数量,最终导致校服行业市场规模的下滑。但随着幼儿园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的提升,短期内学生群体数量不降反升。
2024年03月,教育部介绍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2023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1.1%,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全国共有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092.98万人。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国小学招生1877.88万人,比上年增加176.5万人,增长10.37%;全国小学在校生1.08亿人,比上年增加103.97万人,增长0.97%;全国初中招生1754.63万人,比上年增加23.25万人,增长1.34%;全国初中在校生5243.69万人,比上年增加123.1万人,增长2.4%。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国共有普通高中学校招生967.8万人,比上年增加20.26万人,增长2.14%;在校生2803.63万人,比上年增加89.75万人,增长3.31%。

以上数据可见,2023年秋季入学率提升、学校扩招,短期内有效对冲了人口结构变化,为今年上半年提供了稳定的市场基数。

(2)校服美育浸润校园文化变革

去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强调实行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行动、校园美育文化营造行动;以美育浸润教师,发挥教师职业的美育功能,提升全员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塑造人格魅力,涵养美育情怀;以美育浸润学校,打造昂扬向上、文明高雅、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建设时时、处处、人人的美育育人环境。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郭声健指出,美育浸润的对象不只是学生,还包括教师和学校。要真正实现浸润学生与学校的目标,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美育人先育己”。通过改变学校视觉识别效果,孩子们每日穿着的校园服饰,把美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从而推动学校文化建设迈向新的高度。

上半年校服的美育功能受到广泛关注,校服正在成为一道亮丽的校园文化风景线。6月,甘肃省敦煌市西关小学的学生身着印有敦煌壁画元素的校服,在课中跳着优美桌面操的视频引发关注。而在不久前的毕业季,石家庄二中实验学校2024届高三年级毕业典礼上,几位女生在校园操场大方唱起《离别开出花》,获新华社、央视等中央媒体转发,火爆全网,校服的育人审美功能受到广泛关注。

政策引领良性发展 市场潜能持续释放

(1)以政策为先导释放积极信号

自2015年6月,“校服新政”发布以来,校服市场呈现较明显的良性发展。上半年,中央、地方以政策为先导,释放积极信号,校服市场潜能持续释放。

今年5月,据吉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消息,吉林省教育厅在答复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姜海英代表《关于加大“校服新政”实施力度的建议》中称,拟在每个市(州)选一个县(市、区)作为校服价格放开试点,先试先行,为吉林省中小学校服价格全面放开打下基础,市场开放迈出重要一步。

今年6月,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公告,对《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校要加强对校服采购的指导监督,不得对本地校服生产企业采取地方保护。

(2)《条例》填补审查制度立法空白

同样在6月,《条例》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对公平竞争审查的对象、标准、机制、监督保障等作了全面、系统、详细的规定,填补了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立法空白,在整个反垄断法律体系中有效预防政府部门出台排除、限制竞争的政策措施。其中明确公平竞争审查标准,不得含有限制或者变相限制市场准入和退出、限制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不当影响生产经营成本和影响生产经营行为的内容。

《条例》将有利于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清理、废止、修正妨碍经营主体公平准入、影响经营主体公平竞争、限制商品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的营商环境,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更有力支撑。

(3)教育反腐力度空前 校服采购更加规范透明

近日,江西基础教育领域的反腐风暴引得外界关注,落马者不乏省重点学校掌门人。据报道,自3月以来,江西各地市至少有20名中小学校长、书记落马。

教育反腐力度空前,有效规范了校园用品的采购流程。但在校服采购过程中,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对“流程合规”的追逐也造成了校服采购形式更加单一化,通过第三方公司进行招投标成为越来越多学校首选。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各地中小学校、教育局约发布“校服采购招标公告”1863条(其中1828条来源于学校,35条来源于教育局),同比2023年1-6月增加476%,同比2022年1-6月增加89.6%。

各地严查校服问题 行业发展顽疾仍存

(1)严查劣质校服守护学子健康

3月以来,山西省市场监管局开展2024年“四季守护 铁拳出击”专项行动。3月,太原市杏花岭区、临汾市、长治市沁县市场监管局分别对辖区内生产销售不合格学生装的行为,依法作出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的行政处罚,涉及货值金额5万余元。

6月17日,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通告,在针对学生用品、童车、儿童及婴幼儿服装、校服、书包等产品的抽样检测中,检出不合格校服样品11批次;检出不合格书包样品15批次。

6月19日,四川省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通报,对62种产品开展了产品质量市级监督抽查。其中,抽查校服产品30批次。对所抽产品的纤维成分含量、附件要求等项目进行了检验,检出2批次产品质量不合格,不合格发现率为6.7%。不合格项目为纤维成分含量、附件要求。

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强调,不合格产品上的附件脱落后容易被小孩误吞,导致哽咽窒息。此外,还有一些产品上的附件存在锐利尖端或边缘,在穿着或使用的过程中,类似的附件存在刺伤、划破小孩皮肤甚至眼睛等潜在危险。

(2)查处仿冒校服避免安全隐患

6月12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通告,根据举报线索,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对上海欧凡制衣有限公司开展调查。现场发现8款仿冒校服,无水洗标、无生产企业信息、无执行标准。经查,当事人生产上述校服的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相关规定,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依法责令当事人停止违法行为,并作出没收涉案校服产品878件、罚款110980元、没收违法所得的行政处罚。

近些年,我国加大校服监管工作,已基本覆盖正规校服采购各个环节,杜绝“毒校服”事件再度发生。然而,部分商家在利益驱使下仍然销售高仿校服。仿冒校服从外观上很难辨别,其质量安全性也无法保障,可能会造成皮肤过敏、甚至致癌。根据市场监督局与教育局规定,校服产品须接受质量监管部门的严格抽查检测,而仿冒校服绕过监督环节,处于市场黑洞区,缺乏监管,存在如甲醛含量、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pH值等重要指标不合格带来的安全隐患,对广大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

(3)违规收费事件引发广泛关注

5月31日,山东省纪委监委网站发布通报,山东省高唐县时风中学一起违规收费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校原勤工俭学办公室主任蒋新武因多次利用个人微信违规收取校服费、保险费及教辅资料费等费用,并利用收取与支付之间的时间差谋取利息,受到了开除党籍、撤职的严厉处分,并被降为专业技术岗十三级。

蒋新武身为学校勤工俭学部门的负责人,本应严格遵守财务纪律,确保每一笔费用的合法合规;校服作为学生日常必需品,其采购和管理本应规范透明。这一事件的发生,让行业和学校认识到在校服采购等敏感问题上,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公开透明,让广大师生和家长都能够放心;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加强对校服采购等问题的监管,建立健全相关制度,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4)采购平台形式合规实则垄断

早在2018年,《经济参考报》就以《假借红头文件瓜分行业半数利润 “阳光智园”校服平台涉嫌垄断》为题对“阳光智园”校服采购收费平台做了曝光,多地中小学校和校服生产企业接到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指令:不入驻该平台,教育局就取消企业的市场准入资格,不得参与本市校服招投标,学校也不得购买其生产供应的校服。虽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及时发布《关于中小学校服工作有关事项的说明》,澄清“阳光智园”校服互联网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方并非“教育部平台”,但在全国各地关于采购平台的负面新闻时有曝出。

近日,陕西省铜川市近期发布中小学校服互联网管理平台服务招标公告;此前几年该采购项目中标(成交)供应商均为“阳光智园”。显然,以“阳光智园”为首的校服采购平台,借平台创新之名,行垄断之实,至今仍然严重分割市场,损害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剥夺广大消费者和校服制造商的合法权益,打着“阳光”旗帜的校服采购代收费平台实则成为部分地方保护、不民主、不阳光的保护伞。

(5)招标投标顽疾已成发展阻碍

尽管上半年,政策层面积极信号不断释放,但一些地方招标投标过程中“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等现象仍为突出。一些招标文件表面参照政府采购标准,实则在限制企业竞争,保护当地企业。还有一些单位以“暗标评审”的名义,不允许投标方在评审现场进行监督。由于投标方无法直接观察评审过程,可能存在“暗箱操作”的风险。

还有一些招标人设定一系列不公正、不公平或者过于严苛的条件。这些条件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可能导致真正有能力的投标人因无法满足而失去机会,破坏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相悖。譬如,福州等地校服招标过程中要求供应商必须为中小微企业,违反了《招标投标法》第五十一条:招标人不得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或者排除潜在投标人;部分地区面向全国的招标项目,却对参与者的信用评级设置了地域性的限制;部分地区招标文件对于校服款型与材料的描述之精细程度,已经达到了近乎苛求的地步。让人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为了确保校服的质量与统一性,还是为了迎合某个特定供应商的产品特点?

回顾上半年,中国校服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随着《条例》的深入实施,各地政策效应陆续显现,校服市场正在迈向更为宽广且健康的发展道路。中国校服产业研究中心号召,校服企业积极应对当前行业的挑战,携手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致力于校服行业向善向美,以营造更加和谐、积极、向上的行业氛围,期待通过共同努力,早日打破“内卷”的困境,实现校服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